咨询热线: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九游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入口 > 新闻动态 >

大概念教学(1):国外大概念教学演进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布日期:2025-04-12 17:16浏览次数:93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演进,大概念(Big Ideas)教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萌芽以来,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深耕。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挑战,更是对培养学生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深刻回应。大概念的演进与发展,不仅重塑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更引领了教育向更加关注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新时代迈进。

图片

一、萌芽与理论基础阶段(1929年前后-1960年代初)

(一)背景与思潮

大概念的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经验学习”和“做中学”理念,为后来的大概念教学提供了思想源泉。杜威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经验构建知识,这一观点为大概念作为连接具体与抽象理解的桥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认知科学的兴起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等学者的研究为大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强调教学应聚焦于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阐述了如何将新知识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这些理论虽未直接命名“大概念”,但已蕴含了其核心理念。

二、起源与初步实践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被明确提出,并首先在医学领域得到应用。

艾伦·蓝德(Allen L. Blends)和霍华德·巴伦(Howard S. Barrows)等人在这一阶段引入了问题导向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尽管当时并未直接称为大概念教学,但其核心理念——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与大概念教学高度契合。PBL的实践为大概念教学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核心概念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大概念”的概念。大概念指的是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能够统摄具体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们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大概念教学逐渐从模糊的概念走向清晰的教学模式,为后续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广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大概念教学的扩展与应用

(一)时间背景与扩展趋势

自1980年代起,随着全球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走出医学教育的范畴,开始向其他学科和领域扩展。这一时期,教育界开始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大概念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如强调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二)国际影响与典范案例

1.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引领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在这一阶段率先将大概念教学引入工程教育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通过设计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提升了该校的教学质量,也为全球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2. 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的跟进

受到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成功经验的启发,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也开始在高等教育中采用大概念教学方法。这些国家结合自身的教育体系和学科特点,对大概念教学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例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引入了大概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广原因与成效分析

1. 医学教育的成功示范

大概念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成功实践为其在其他学科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大概念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这些能力。这种成功示范效应使得其他学科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大概念教学引入自己的教学领域。

2. 学科适应性与灵活性

大概念教学具有较强的学科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同学科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但都可以通过把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来构建大概念框架。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使大概念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种灵活性使得大概念教学能够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3. 教育改革的推动

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为大概念教学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正好符合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概念教学的推广和应用。

4. 成效显著

在推广阶段,大概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入大概念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大概念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效进一步证明了大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发展阶段:概念明确与深化(2000 - 2008)(一)概念的初步确立与聚焦(2000年左右)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教育者们开始深刻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此背景下,大概念(Big Ideas)或大观念(Big Concepts)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教育领域对于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教育理念的转变学者们和教育家们逐渐意识到,仅仅教授学生零散的知识点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学生需要具备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2.大概念的聚焦怀特海德等学者呼吁教育应聚焦于“少而重要的大概念”,这一观点迅速得到了广泛认同。他们认为,通过聚焦于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二)大概念理念的深化与发展(2005 - 2008年)在初步确立大概念理念的基础上,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其内涵和外延,推动了大概念理念的深化与发展。1.专家认知研究的启示埃里克森(Ericsson)等人在专家认知领域的研究为大概念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他们发现,专家之所以能够在其领域内表现出色,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度组织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这一发现揭示了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在专家式思维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大概念作为构建专家式思维基础的重要性。2.课程设计实践的探索与此同时,奥尔森(Olsen)等教育学者在课程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尝试将大概念融入课程设计之中,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关联性和情境性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大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这种课程设计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可见,从2000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是大概念理念从初步确立到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学者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大概念理念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四、实践与应用阶段(2008年后)

(一)理念成熟与广泛传播

自2008年起,大概念理念在经历了前期的探索与深化后,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大概念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探讨层面,而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政策引领与框架构建

1.政策层面的推动

随着大概念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及教育机构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和支持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其中,美国于2012年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该框架不仅明确提出了实践、共通概念、核心概念等要素,还详细阐述了这些要素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路径,为大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

2.框架内容的解读

实践。框架强调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方式,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共通概念。这些概念是跨学科的,有助于学生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规律。

核心概念。作为大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核心概念是构建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通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

在大概念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大概念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他们通过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概念教学,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他们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四)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1.成效评估

在大概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成效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大概念教学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2.持续改进

基于成效评估的结果,教师们会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他们还会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以推动大概念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查看更多 >>

九游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入口介绍

查看更多 >>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九游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入口 RSS地图 HTML地图